(本文作者: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苏州广电传媒集团董事长 沈玲)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对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阐述。“新质”体现的是创新、高质量,“生产力”要求的是形成产品、变成产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三个关键词:一是“条件和能力”。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二是“因地制宜”。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三是“重要阵地”。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定位。这三个关键词是一个整体,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直以来,媒体的生产与传播模式转变都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主流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紧跟科技创新,发挥科技赋能优势,在新的历史和机遇背景下推动传媒产业、传媒格局、传媒生态向更高质量的方向转变与革新。《“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需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重视主流媒体生产力的提升。苏州广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和首要任务,遵循“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坚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维度看形势、观大局、找问题、抓工作,锚定“新闻立台、文化兴台、产业强台”目标,用科学高效的举措探索“科技+”“文化+”“广电+”融合路径,加快形成内容创造力、渠道传播力、用户服务力,赋能大文化、大视听高质量发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探索“科技+”,锻造新质内容创造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广电机构纷纷加大在AIGC领域的投入,通过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内容生产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力推进,以业务创新倒逼科技创新,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一是变革内容生产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堵点卡点。今年,苏州广电以推进生产中台调度机制为举措进一步打破部门、条线限制,以扁平化流程缩短生产链条,以核心创意牵引高效内容生产,探索重点选题“一起策划、一起制作”、重点产品“共同分发、共同运营”机制,叠加优势、相互赋能。
二是再造主流内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苏州广电持续创新传播形式,拓展宣传实效,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系统阐述,全方位开展宣传解读,在做好《新质生产力一线探访》等节目的基础上,推出一批生动鲜活、接地气、冒热气的典型报道、深度报道,以新语态阐释新思想、以新视听鼓舞新征程,让宣传报道更有生气、更见神采。
三是强化科研生产协同。最新的视觉科技正在从高画质、高清晰度的二维空间,向数字孪生、元宇宙虚幻的三维数字空间延伸,从纯人力创作向AIGC加持的无限创意时代快速迭代。新质生产力为文化数字化和视觉表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增量动力,是广电媒体的又一次技术机遇。
苏州广电技术研发中心将“新质生产力建设和应用转化”作为核心工作目标,积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内容创造性生产、有效性传播。推动大数据能力建设和产品化呈现,加快超大屏XR演播室建设进程,为新闻访谈、主题报道、融媒创新发布、生产短视频与微短剧等提供多样化、沉浸式创作空间,推动全新的节目制作模式落地,推进新技术与文化结合、与商业结合,探索XR演播室更多商业应用场景。
全力培植苏州广电数字人IP品牌,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大短视频、综艺、访谈、融媒直播、产品代言等场景应用力度。在今年年初苏州广电召开的“万物赋苏、融赢未来”推广大会上,数字人“苏意”正式发布,数字人流畅的动作表情达到了业内一流的水准,获得了全网广泛关注,并成功主持了全市数字化改革推进大会等多场重大活动。技术研发中心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原则,在数字人骨骼绑定、高精度动作捕捉方面坚持自主研究,已较为熟练掌握了数字人的运行操控技术。下一阶段,技术团队将继续加大视觉技术的研发投入,力争全链路技术自主可控,在数字人资产和演艺驱动两个方向,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市场转化,全面探索构建数字孪生和元宇宙空间技术能力。
苏州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文化数字化技术创新,鼓励利用全息呈现、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的工作要求。苏州广电技术团队将持续探索实践三维建模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进一步在江南文化传承保护、数字乡村建设、创意产品、数字孪生等方面开展应用实践,实现数字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同时将引入最新科技成果和数据资产,为精品创制、文化和商业应用提供更丰富的数字空间视觉呈现,用科技赋能艺术新表达。
二、探索“文化+”,锻造新型渠道传播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源于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更加突出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
一是创造消费新场景,线上线下融合运营,探索“广电+文旅”新模式。苏州广电推进融媒改革,成立文产创意中心,融入文化产业,创意搭建传媒文产新平台。该中心在运营中加深产业和相关特色内容的融合,形成了以两大垂类(文娱演艺、餐饮美食)、三个空间(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名城艺术馆、农村院线)、四个块面(南施文娱、乐活制造、大活文艺、南施文创)为核心的中心架构,围绕“文化”“创意”开展工作,实现文化赋能,创意内容产品新IP,聚合文化内涵,创意行业运营新模式。文娱演艺垂类南施文娱以“空间运营”为手段,通过对“剧院空间”“演唱会空间”“露天影院空间”三大空间的创意营销,形成了自有的专业渠道。除了保持对传统剧院、剧场、院团的内容深挖,更是结合广播节目、融媒体节目、短视频、线下体验等形式,从传统宣传空间直接深入演艺演出的真实空间,从宣传投放到参与运营,扩展了营收面。该中心着力做强“nice光影”特色电影放映品牌,结合城市特色,打造“城市新空间影院”,发展会员制度,在全市范围打造“特色放映影展”,全年实现三到五个空间同步运营的计划,形成“永不停歇的城市影展载体”。抓住“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等全市性重大活动契机,以长船湾青年码头运河剧场、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开业为抓手,强化创意,从市场运营入手,做好文化挖掘和场景营造,提升文化体验功能,以新业态场景激活年轻化消费,打造文商旅融合的城市地标。
二是布局短剧新赛道。苏州广电扎根文化沃土,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彰显地方特色,《一梦枕星河》《面若桃花》和非遗系列、中医药系列等微短剧,以主流媒体力量打造优质出圈的精品短剧,提升产品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好发挥“微”的媒介属性和“剧”的艺术特色,创造短剧行业标杆项目。积极创新融合,开辟精品创作“艺术+技术”新境界。用“艺术+技术”的交融进行探索,传统的舞蹈、音乐、舞台剧、影视剧等形式都可以拿来作为节目的表达方式。人工智能为广电行业带来巨大变革,借助AI、VR、XR等技术,让观众体验更具沉浸感。为此,技术研发中心拿出了技术赋能精品创作的菜单,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内容创制的新颖和精良。注重多介质融合,促进内容分发更加精准。对于精品创作而言,唯有持续在理念、内容、形式、手法、技术上积极创新,才能顺应融合发展大势。特别是移动传播时代,更要积极适应传播渠道的蝶变,注重不同媒介的有机融合、有效利用,打造台网联制联播的好节目,在创作、生产、播出、宣推等环节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三是争创示范新标杆。深挖文化内涵,导入优质业态,拓展产业空间,促进文化与商贸、科技、设计、创意等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选商育企”,聚合上下游企业及关联业态,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良好产业生态,推动苏州数智影视文化产业园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苏州广电传媒集团旗下的苏州数智影视文化产业园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自主探索由传统商业综合体向文化产业园方向的转型,经过短短两年时间,产业转型迈入正轨,在新旧动能转换、开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保住了基本盘,开拓了新市场,独角兽、总部办公、数字元宇宙企业纷纷落地,走出了新高度。目前,产业园已签约入驻各类企业、机构160余家,其中数字文化企业88家。
三、探索“广电+”,锻造新生用户服务力
立足广电全媒体平台、多用户矩阵的优势,以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为出发点,以满足群众生活需求为落脚点,坚定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方向,更好地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生用户服务力。
一是推进“苏周到”“看苏州”智能化运营模式构建。加强数据对平台运营的驱动作用,做强“苏周到”“看苏州”双主平台。“苏周到”聚焦本地生活服务聚合,侧重市民需求的“小巧灵”应用建设,做精做细智慧人社、老年服务、游客服务等高频应用和主题专区。探索优质医疗资源直达基层新路径,联合头部企业,上线“小巧灵”应用场景“医疗健康门户”,实现在线问诊、在线买药、体检服务三大功能。“看苏州”立足新闻客户端定位,依托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扩大新媒体产品覆盖面、触达率,提升新闻资讯和移动网络视听服务能力。
二是构建苏州市文化数据总存储仓。汇聚全市有关戏曲、文物、古籍、丝绸纹样、吴语方言等基础性数据,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提供多模态智能编目、分类、检索、推荐、管理。围绕文化图谱、文化治理、文化服务、文化场景、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六大功能,推动总展示柜、总交易台建设,为获取、使用、开发文化数据提供平台支撑。
三是培育直播电商新经济。深入研究“网红经济”发展规律,搞好产业调研,明确工作抓手,优化要素供给。利用“苏周到”“周到有约”等自主平台,探索直播电商集聚区建设和特色模式创造,打造名主持、名记者型网红达人,为苏州制造品牌、文商体旅、乡村振兴、生活服务等提供专业直播场景,助力产业深度融合,畅通经济双循环。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指出,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演进,媒介使用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新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与日俱增,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空前凸显。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多元化人才的支持。传媒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于人才培养,尤其是培养具备较高知识储备、良好专业素质、文化素养以及熟悉技术、产业特性的中高端人才。下一步,苏州广电将继续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的特性与应用场景,积极构建新生产关系,以科技为引领提升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实现产业全面升级。
海峡广播电视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软件大道89号福州软件园A区28号楼五层
Copyright © 1999-2025All Rights Reserved闽ICP备12023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