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
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019年8月9日,三明市挂牌成立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随着改革持续深入,2021年3月26日,中心获省委编办批复,成为全省首家地市级融媒体中心。
按照“先立后破、边建边融、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中心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突出管理体制、采编流程、内容生产、用人机制、薪酬机制 、经营机制等方面多元改革,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措施有力,成效凸显。融合以来,市融媒体中心获评2021年全省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是全省唯一一家入选的地市级新闻媒体。今年4月,三明入选全国60个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中心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高位推动 凝聚改革合力
改革从来不是容易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
由原三明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市新媒体发展中心整合而成的三明市融媒体中心,面临着山区地市媒体普遍存在的资源分散、市场总量不大、经营绩效不高、全媒体人才短缺等问题,如何融出“1+1+1>3”的效果?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改革以来,三明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科学有力的顶层设计和一以贯之的政策、组织、资金保障,为中心的改革发展铺平了道路。
——高位统筹凝“神”。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市委常委会研究审定中心组建方案,将中心建设纳入市委新闻舆论“六个一”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每月督办重点。
——建章立制强“筋”。市委宣传部制定全域媒体深度融合方案,参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制定中心八个方面的建设标准。宣传、编制、人社等部门密切联动,出台中心“三定”方案。
——政策支持强“骨”。引导市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将官方微信公众号统一交由中心运营,视频纪录片、专题片由中心摄制,重要文旅商务活动由中心承办,广告由中心承接,简报、内部刊物由中心上线网络版。
——资金投入造“血”。每年争取或安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补助,筑牢中心建设资金保障。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给予中心500万元扶持。从2020年起,将中心在编人员档案工资自筹部分纳入财政预算。
高位推动,全要素投入,有效建构起强有力的保障体系,让中心得以大刀阔斧改革,不断整合升级物理空间,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再造采编生产流程,探索媒体融合新路。
目前,中心整合改建原3家市直媒体场地资源,统一规划、运用和管理。整合各单位技术资源,建成“中央厨房”。同时,将原3家单位的25个内设部室精简归并为11个机构,把更多员工投入到采编一线,主力采编队伍放到网上,实现70%以上采编人员参与网络新媒体业务。此外,全力打造e三明客户端,遵循实用管用原则入驻国家、省级主流新媒体平台和流量商业平台,“精选优编常态化”推出融媒“爆款”。
对原三家单位拟各自建设的“中央厨房”进行整合,实现了一套系统中心三方共享,不仅有利于内容、技术、终端等共享融通,还为中心节约了1000多万元的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中央厨房”枢纽作用,中心再造生产流程,坚持移动优先、先网后报(台),一体化融合报、台、网、端“策采编发评”全业务流程,以项目化方式开展全媒体联动策划采编,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分级传播。
“物理融合”催生“化学效应”。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心所属新媒体平台累计阅读量21.7亿,是2019年的36倍,2020年的1.7倍,月均生产百万+产品55个;今年1至7月,累计阅读量26.3亿,百万+阅读量作品648条,千万+阅读量作品23条。
完善机制 激活内生动能
“获评‘十佳新闻工作者’,既是认可,更是鞭策,这份‘大礼包’让我们获得感满满。”今年5月25日,在“十佳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上,记者邓彩艳坦言。
推选2021年度“十佳新闻工作者”,体现了市委对一线新闻工作者的关心关怀,也释放出中心注重实绩、突破论资排辈的用人信号,让大家干劲十足。
媒体深度融合,归根到底是人的融合。在市委宣传部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心积极探索内部机制改革,不断优化考评激励机制和人才选育模式,切实激发出队伍内生动力。
融合以来,中心从基础绩效、融媒绩效、通联绩效、奖励绩效、班子绩效、考录绩效6个方面优化绩效分配方案。同时,积极探索产业绩效,用绩效杠杆撬动产业创收增长。
通过出台《三明市融媒体中心绩效考核方案》,实行“一家多制”绩效考评方案,中心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和工作难度、强度等确定岗位绩效指数,打破了“大锅饭”模式。
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
以嘉奖、记功等方式,激励职工争先进位,中心35名员工获市级以上荣誉42项;以实绩论英雄,凭能力用干部,打破“论资排辈”选任干部模式,新提拔编委均为“80后”一线采编人员,其中一名为编外人员。开展庆祝记者节“六个一”活动,评选年度“十佳新闻工作者”……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新闻工作者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有舞台、给荣誉,让大家主动作为,干劲更足。尤其在习近平总书记来三明考察一周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重大主题报道中,一线记者更是尽锐出战,常常“挑灯夜战”,打好一场又一场新闻报道硬仗。
一次次团队合作中,三股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变成了一家人,渐渐地不再有“你们”“我们”之分。
在融媒大背景下,市委宣传部积极引导中心在人才工作方面坚持选育并举,通过将新闻传播学类相关专业纳入市人才引进和招聘紧缺急需专业,允许中心根据市人社局核准的年度招聘计划自主公开招聘,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岗位面向具有2年及以上新闻媒体从业经历人员招聘,放宽优秀人才招聘条件,与三明学院产教融合等方式,引进培养了一批提笔能写,举机能拍,能策划、会编辑的融媒型记者。
“多岗位锻炼,我多了很多称呼,从原来的陈主播、陈记者到现在的陈老师、陈导……”记者陈诗坦言。
作为一名“80后”,去年来,除了录制《三明新闻》及联办节目和广播《午高峰》节目外,陈诗还制作个人脱口秀线性节目《诗在好笑》,并在多个新闻专题片中担任编导,每周末还到中心开设的艺术培训中心小主持人班授课。
从主播到记者,从编导到老师……称呼变化背后,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发展轨迹,更彰显出了融合的方向与成效。
守正创新 赋能多元发展
今年6月,2021年度福建新闻奖作品系列评选结果揭晓,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共有17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4件,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九地市第三位。
这样的成绩,相比于媒体融合以前有了跨越式进步。成绩背后,更凸显了融合的必要性、正确性。而究其根本,也让我们意识到,全媒体时代,虽然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为王”始终是内在要求。
融合以来,市委宣传部建立每月新闻宣传主题策划机制、每季选题策划会机制、重大主题报道联席会议机制等工作机制,推动中心牢牢把握新闻采编主营业务,打造本地最快最全最权威的新闻资讯平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等主题主线宣传以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宣传中,发挥出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一批高品质的融媒作品应运而生。
围绕党委政府要说的、基层群众关注的,中心主动设置议题,采写创作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鲜活作品。在“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中,中心采访团远赴7个省区市,行程25000里,采写刊播三明籍老红军重头报道25篇(条)。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时政新闻的“老搭档”是消息加通讯。新起点应有新作为,以做活时政新闻为导向,中心探索创新技术应用、叙事模式、报道形式等,鼓励记者跳出会议写新闻,不断提升对新闻素材的再生产能力。
如今,在做活传统新闻存量的同时,中心做足短视频、H5、电子海报等融媒产品增量,从利用技术工具的生产实践转向以技术作为生产逻辑展开实践,以导向正、品位高、影响大的产品掌握舆论主动。今年前4个月,新华社客户端“三明融媒”号发布图文152条,点击量全部超过百万。
守正创新赋能多元化发展。
眼下,中心协同推进“新闻+政务”“新闻+服务”,以e三明客户端为依托,聚合市域线上线下资源,建设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窗口,从新闻媒体平台向城市生活智能移动平台延伸。目前,e三明客户端现已接入316项服务事项,注册用户153.7万,月均访问人数36.7万。
坚持“事业+产业”双轮驱动,中心大胆创新运营模式,组建市新融媒体有限公司,成立市融媒体艺术培训中心,开展融媒广告、展览展示、艺术培训等多元经营业务,构建新闻创造价值、价值支撑产业、产业反哺新闻的良性闭环。2021年实现创收1592万,相较2019年增长11.33%。
谁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谁就能在历史大势中勇立潮头。走在改革的康庄大道上,市融媒体中心将奋发笃行,推动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书写全媒体时代的崭新篇章。
海峡广播电视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软件大道89号福州软件园A区28号楼五层
Copyright © 1999-2025All Rights Reserved闽ICP备120232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