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编制背景
在2014年8月18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中央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宣传领域正式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大幕。在2018年8月21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在此要求下,中宣部9月份在浙江长兴召开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提出2020年全国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始全面建设推进。
在党中央对媒体融合的要求部署下,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5年12月颁布了《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和《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两个白皮书从技术角度指导了省级广播电视台核心网络系统的建设,以云平台架构为核心的网络系统也为今天支撑县级融媒体中心业务准备了技术条件。为了满足移动优先,增强互动的媒体融合发展需要,2017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了《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白皮书》,从理论、技术、业务、实践等角度指导和规范了我国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的建设。
2 编制思路
为了有效规范指导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中宣部统一部署和广电总局指导下,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牵头编制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体系标准,体系标准的核心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已由中宣部和广电总局在2019年1月15号以公文形式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作为广电行业标准同期发布。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的编制坚持了“媒体+”的理念,顺应多样化需求,做精做强媒体主业,开拓“媒体+政务”、“媒体+服务”等运营内容,从媒体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坚持集约发展,整合各类媒体资源、生产要素,统筹运用各类传播平台、信息技术,盘活资源、优化配置;坚持移动优先原则,综合运用移动传播技术,增强互动性,推动形成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移动传播矩阵;坚持优先利用省级平台,开展通用性强的新媒体业务,利用省级平台开展更多的各类业务;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改进和优化。
在本规范编制之初,编制组就明确了两个主要的目的。首先是规范的可操作性,本规范使用主体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最重要的诉求是解决落地的可操作性,规范与其他系列标准应有联系,但作为系列规范的核心更应能成为可独立操作的指导书。其次,县级融媒体中心优先利用省级技术平台,而不以完整的技术系统新建的形式出现,因此规范应重架构、重模块、重功能组成。能做到功能可拆可合,按需定制,既能便于快速低成本落地又要减少对未来扩展的约束。
规范结构从分析业务类型开始,形成总体功能架构,展开描述功能要求,并对网络安全、运行维护、监管监测等部分主要内容进行纲领性论述。结合系统功能,规范还对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验收要求与测试指标等部分进行规定,以便更有效指导实际建设工作。
如图1所示,县级融媒体中心总体架构包括采集和汇聚、策划指挥、内容生产、数据分析分析、内容管控、综合服务以及融合发布等功能。功能部署应优先利用省级技术平台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部署。按照“用省级技术平台程度”将功能分为“宜利用省平台部署”、“宜在本地部署”、“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部署”三类。其中,省平台优先部署内容主要为面向互联网的策划、生产、分析、发布等功能,更多体现了融媒体中心的移动端采编属性,在向移动端要增量的同时减轻了建设投入的压力;本地化优先部署的内容更多是与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相关的采集、生产和传统渠道播出功能,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进行部署;灵活部署功能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按照此部署原则,规范中给出了三种部署模式示例,分别为最大化利用省平台资源模式、省县部署兼顾模式和本地化部署为主模式。
考虑到全国各地区差异和实际需求情况,避免统一的功能实现要求很难兼顾全国的情况,在规范功能要求章节的最后以表格形式对本章中提及的具体功能用实现程度进行了分类,分为基本配置、扩展配置和增强配置。
3 具体问题
在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具体的问题。首先,优先利用省级技术平台是系统部署的大原则,但对接省级平台的模式有多个选择,省级技术平台主要有报业云、广播电视云、有线电视云、公有云等几个主要模式。公有云最大的优势是运行成本低,由于其商业运作较成熟,对于租户来说租用成本相对较低,但其自身并不具备主流媒体的属性,与优先选择主流媒体平台的指导思路不相符,未来提供融媒体策划、生产业务的能力也有较大不确定性。其他三个模式各有特点和优势:报业云相比较具有典型的轻量化流程、重移动端的特点,便于相对低成本和快速地在县级落地;广播电视云的突出优势在于丰富专业的生产工具提供能力,由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相对来说对视音频内容的生产加工需求较大,这类生产工具与省级广播电视台有较强的同质性,可以很方便的从省端到县端移植和软件迭代;有线电视云平台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一只主力军,具备两个突出优势,一方面本地民生服务业务是有线电视系统一直致力于提供的服务,与县级融媒体中心“综合服务平台”的定位非常契合,另一方面有线网络公司省级与县级大部分有较密切联系,可提供本地化的技术运维服务。可见,以上三个模式在目前看来都是可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所选择的方案。
除了技术系统和省级平台的选择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还要考虑本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传统县级媒体机构中的编辑类用房,如新闻编辑、综合编辑、文稿编辑、编目上下载都转变为融媒体工作室;新闻演播室、录音室等转变为融媒体专业录制用房;控制类房间如播控、指挥调度室等转变为策划指挥用房,并争取实现播发环节的统一管控;另外,县级融媒体中心还应尽量整合无人值守的各类设备机房,形成机房环境,提供未来业务部署空间。这些用房和设施设置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需求合理设置,并注重技术用房间相互的关系,做好空调、供配电、消防等配套系统的支持,提供有效合理的物理环境。
各地在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还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首先,由于时间和进度压力,没有对本地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就开始启动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其次,由于技术实力有限,在实施工程中出现了技术方案的缺陷,甚至在系统建设中出现了漏项或接口缺失;再次,很多地方党委政府很支持,给予了充足的资金,县级媒体单位常年项目资金缺乏,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建设,没有考虑未来的扩展,更没有深入研究省县如何对接,如何利用省级技术平台等问题;另外,一味的追求进度,忽视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本身受建设程序的约束,不按程序走实际隐藏了大量的建设风险。
4 实施指导
4.1 对接模式
在与省级技术平台对接的问题上,方式不应该是唯一的,简单说可以根据利用省级技术平台的程度分为接入模式、共建模式、托管模式。接入模式以系统本地部署为主,利用省级技术平台提供新闻通联和共享的数据平台,提供党建、政务、民生、文化、教育等综合服务,提供融合客户端、网站、两微等移动端发布渠道服务,提供舆论热点、大数据等数据分析服务;共建模式在接入模式基础上加大与省级技术平台的融合程度,除上述提到内容外,省级技术平台还可提供面向互联网的信息采集与汇聚服务,提供选题策划、线索汇聚、调度指挥等策划服务;托管模式为最大限度利用省级技术平台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媒体内容生产的服务由平台端提供,包括云非编、云转码、稿件编辑等服务,县本地以利用云生产工具为主,只保留少量本地生产工具作为应急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还应充分以本地基础条件和实际需求为主,选择适应本县实际建设需求的合理模式。总的来说,县级融媒体中心与省级技术平台的融合还是一个逐渐过渡、深入融合的过程,首先应解决发布端,可通过两微一端、视频点播、互动直播、融合号统一等方式统一,然后过渡到策划生产环节,包括协同采编、融媒体指挥、统一内容资源库、大数据应用等,最终长远目标实现运营融合,作为统一主体开展如智慧党建、媒体社区、广告联盟、电商计划等多种业务服务。
4.2 建设模式
融媒体中心建设模式有很多,简单来看主要有传统建设模式和EPC模式两种。与传统业主方主导的分包实施模式不同,EPC模式下,选定的总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全过程,负责试运行服务,并对总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EPC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设计在项目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强调设计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项目整体方案的不断优化;EPC项目质量责任主体明确,有利于追究质量责任和确定质量责任的承担人;有效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相互脱节的矛盾,有利于各阶段工作合理衔接,有效控制进度、成本和质量,确保投资效益。可见这些优点适应了县级融媒体中心项目的实际需求,可以有效规避建设推进中的问题,也在越来越多的项目中出现。
4.3 实施步骤
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建设程序。第一步,解读理解工作任务。包括党中央政策要求、中宣部文件和省委县委宣传部部署要求,还应认真学习已颁布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系列标准和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第二步,梳理和确定需求。调研本地基础设施和系统情况,分析本地媒体机构情况和受众情况,探索本地实际需要开展的业务,研究利用省级技术平台资源部署;第三步,规划与设计。针对梳理出的本县实际业务需求,确定功能部署,细化技术和方案。除系统方案外,还应考虑基础设施配套改造方案,按建设管理要求完成工程概算并进行评审;第四步,项目实施。编制详细技术要求进行工程招投标,严格按设计实施,并建议由监理控制施工质量;第五步,结合规范中明确的步骤和内容,开展测试与验收工作。验收应有宣传主管单位或委托专业机构主持,验收程序包括初验、试运行、技术测试、终验等步骤,验收结果经参与方书面确认;第六步,在项目完成后,根据相关规定委托审计,并形成结论。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求高,难度大,在实际过程中涉及业务、技术、实施等多方面的问题。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沟通,广泛交流,促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加强基层媒体单位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海峡广播电视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软件大道89号福州软件园A区28号楼五层
Copyright © 1999-2024All Rights Reserved闽ICP备12023208号